2018年12月26日13:04分,时间在这一刻定格。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最新品资所草业研究室主任白昌军研究员倒在了异国他乡。前一刻,他还在柬埔寨进行科研考察,在田间地头记录牧草种质。下一刻,他突发心肌梗塞,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终年51岁。在他正值壮年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
图为白昌军研究员生前在柬埔寨暹粒开展牧草种质资源调查
毕生献给热带牧草事业
12月22日,白昌军和同事们一起踏上了柬埔寨的土地,执行为期6天的热带农业对外合作试验站建设及资源调查等科研任务。白昌军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从金边、桔井到暹粒,一路走,一路开展种质资源调查。
12月26日,一大早,白昌军和同事们按照计划,前往野外采集种质。“这里有地毯草!”“这个是狗牙根!”白昌军看到当地的牧草种质惊喜地嚷起来。随行的同事会心地笑了起来:“又发现宝贝啦!”白昌军赶紧拿出随身带的牧草种质资源原始记录本,用铅笔记录资源特征、位置信息。
正在他专心考察资源的时候,突然一阵胸痛袭来,他按着胸口,跟身边的同事说:“我感觉心脏有点不舒服。”同事们立刻上前扶住他:“那我们赶紧去医院看看。”大家扶着他上车飞奔医院,不到20分钟就抵达了当地条件最好的医院,可是,医生努力抢救了2个多小时,还是没能留住他的生命。他倒在了心爱的牧草旁边,把一生都献给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献给了热带农业科技事业!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白昌军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短短几天时间,行程上千公里,考察记录种质资源新类型83份,多份记录弥补了我国热带牧草方面的空白。
选择牧草 崭露头角
1990年6月,白昌军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牧草中心,从事牧草研究工作。刚到所里,他就被派到了三亚落笔洞基地,从事早花抗病高产柱花草品种选育、种子提纯复壮、种子生产研究和热带牧草推广等工作。基地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毫无怨言,背起行李,就动身了。
当年我国热带草业正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与地方单位关系紧密,除了三亚育种基地,还有很多种子生产场、牧场和草粉生产基地,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和开展科学研究。因此,科研推广任务十分繁重,常年累月需在基地蹲点。而基地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科研设备也欠缺,但白昌军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全身心投入到热带牧草研究和推广中去。
他和同事何华玄一起搜集鉴定整理了近10年省内外引种的热带牧草品种,其中,仅柱花草不同种质就有近千份,建立了完整的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开展了柱花草大规模株系比较试验,为选育热带牧草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当地黎族同胞和基地工人的帮助。白昌军常住基地,和工人们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的带领下,基地工人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完成了基地工作。
白昌军非常热爱热带牧草研究工作,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在科研上,有股钻劲儿。据同事何华玄回忆:“我们在三亚基地工作时,在柱花草种质选育的试验上遇到了难题,白昌军就反复琢磨,连夜赶写出十几页纸的试验设计方案,发明了水选柱花草种子的方法。经过试验后,发现不仅节约了用工,还提高了种子质量。”
圆满完成三亚基地的工作,白昌军回到所部。但他还会不时去各基地蹲点,开展牧草研究。在文昌,他在沙地上成功种植出了王草和旗草;在昌江和陵水,他和刘国道研究员一起指导了大面积草粉基地建设;在儋州,他主持了林下间作试验,取得显著成果……他的科技创新不胜枚举,他从未停止在实践中寻找智慧之光、科技之光。
艰苦的科研生活
选择从事种质资源研究,就相当于选择了一份苦差。资源从哪里来?靠两条腿,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两只手,一棵一棵采集而来。
种业是国之重器,种质资源是种业持续性发展的基因源,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对我国热区草畜业的持续、健康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每年,白昌军都亲自带队,前往海南、广东、广西等地采集种质。过程是艰辛的。特别是进山采样,由于山路崎岖不好走,更是要起个大早。大伙儿凌晨四五点起床,背上干粮、水壶,就往山里赶。越走越深,渐无人烟,午饭就只能靠干粮对付。
2015年,白昌军带队到江西省海拨最高的南风面自然保护区考察山地草地牧草资源情况。当天,团队出发较早,大家估计中午可以完成任务,就没有带干粮。谁知,那天收获颇丰,采集到了不少新种质。大家越采越起劲儿,浑然忘记了时间,等到肚子饿的咕咕叫时,发现已经下午三、四点了。由于山高路陡,攀爬不易,等到返回山下,天都黑了,大家的手和脚也磨破肿了起来。
像这样,一天几十公里的山路赶下来,不停歇,强壮的身体也有吃不消的时候。2008年,在一次采样工作结束后,白昌军累倒了。躺在医院病床上,同事们劝他多休息,养好身体再回去工作。但他哪里听得进去,一心牵挂他的牧草,身体稍一好转,立马又投入工作当中。
2017年,他牵头申报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获批经费2195万元,这是他连续多日不眠不休和同事反复修改的心血。今年,就在去柬埔寨之前,白昌军还多次带队前往广东、广西、湖南采样调查,他的团队目前已收集牧草资源1万多份,为促进热带牧草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辛勤耕耘结硕果
从1990年到中国热科院工作,一晃28年过去。白昌军表现出卓越的专业知识才能和领导能力,成为热带牧草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第六届海南青年科技奖、第十二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护等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主要参加973、行业科技、948等重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培养研究生10余名,主编《柱花草良种繁育技术与管理》、《海南莎草志》、《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等专著7部,获省部级奖励27项,鉴定成果14项;新标准发布1项,主持或参加选育热研20号圭亚那柱花草、热研15号刚果臂形草、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等优良热带牧草新品种20个,其中,热研4号王草、热研2号柱花草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千万亩,成为我国发展舍饲畜牧业最有价值的青饲料之一。
他还担任了中国草学会草坪学术委员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委员会理事,中国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热带作物学会热带牧草与饲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积极为推动热带牧草产业发展贡献社会力量。
逝者已矣,长歌当哭。长征路上,号角又响。白昌军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一个热带农业科技工作者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献身科研的敬业精神。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正是像白昌军这样的一批又一批科学家,脚踏实地,奋勇拼搏,才促使热作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如今的蓬勃发展局面。我们唯有追寻着昔日战友的足迹,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热带农业科技事业中,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和回报。
放眼望去,儋州牧草基地一片苍翠。白昌军亲手种下的一棵棵小草,在这里旺盛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是自然界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之一。正如白昌军一样,他并没有走远,他的精神和事迹,在来年,在将来的每一日,催发新芽,茁壮成长,长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