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品资所】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我的木薯情缘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科研第二党支部 张振文  日期: 2017-01-10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我来自农村家庭,家境的清贫磨练了我刻苦的意志。记忆里的家乡群山环绕、溪水潺潺、鸟鸣不绝于耳,是个典型的青山绿水的福音之地。在这种环境下培养了我热带自然、喜欢各种植物的兴趣,其中对橄榄、菠萝、酸梅的记忆最为深刻,木薯只是依稀记得。这种朦胧记忆主要源于家里那种木薯淀粉制作的香味诱人的食品,因为忒香了想多吃,但长辈们永远不给吃多,因为它有毒!!!孩提时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有毒还能吃”。于是,我带着疑问犯上“木薯毒瘾”,并由此伴随到工作中越发不可收拾!

20047月,刚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理学硕士毕业的我,有幸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品资所(2003年成立),延续我的“木薯毒瘾”。然而,工作伊始并不顺畅,由于学识十分有限,知识架构不完善,一切从头来。记得当时李开绵书记(也是农作研究中心主任)给我安排了任务:翻译12页的英文资料。这一工作不仅可以让我初步认识木薯科研,也是了解木薯科研进展、考察我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我虽然只用两天的时间翻译并手写出来(当时还没有配电脑),但我的翻译太生硬,准确率也不高,还弄错了几个专业术语,记忆深刻的一个就是把专业词“mosaic”字面翻译成“块斑”,而实际是“花叶病”的意思。这给我不少的打击,也由此激发我加强英语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热情也让我在一次所里的考核中得到赞同。

大概是在2006年初,作为资深的种质资源分类学专家,原刘国道所长非常注重科技人员的日常积累和学习,他为了了解大家的学习和积累情况,同时也促进、加强和提高科研人员对外交流的能力,就临时开会组织所有科技人员进行现场考试(事前并未通知),题目是:单位的英文名称、个人从事作物英文名、拉丁名,就是这么简单的题目,全所只有8个人答对,而我是年青科技人员的1个。通过这次的考核,大家意识到学习与日常积累的重要性,也给品资所的科技人员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学无止境!

于是,我积极认真地穿梭于试验基地和实验室之间,当时由于课题经费十分有限,从事的作物较多,包括木薯、甘薯、玉米、旱稻和葛等,研究内容是育种、植物生理和栽培等。我是植物生理学专业毕业的,到农作研究中心工作开始也是以植物生理为主,而印象深刻的时光合生理实验。2007年,我所通过努力凑够了40万购买了一台德国的GFS-30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定仪,这是比美国Lico-6400稳定且准确的光合荧光测量仪,我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它。于是,我用它测量了木薯叶片日变化、木薯叶片荧光,拟合温度曲线、光强曲线和CO2曲线,其测量过程历历在目。这是一个总重近80斤的大家伙,两个铁皮箱装,包括4块锂电池、脚架和测量手柄等,为了保证仪器测量时温度不超过45度(超过会报警且不稳定),需要加用20斤左右配重固定的遮阳伞。测量时,需要选择不同方向、不同植株的叶片,所以经常需要移动仪器,而每一次挪动都是让人腰酸背疼、汗流浃背的工作!正是这些辛苦的付出,锻炼了我的工作态度,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科研研究结果的来之不易:付出、沉积和积累才是蜕变基础。

2008年,正是在种种积累,农作中心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蜕变:鉴于我所木薯研究工作基础和成果,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拟定以我所为依托单位牵头组建“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这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木薯产业的各环节,既要考虑和吸收国内优秀专家和学者,又要分析产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没有一定的研究和合作关系,无法完成。记得通知下发时间是在20088月底,需要在10月初的国庆结束当天完成所有材料的上报,由于当时不知道具体的建设规模(多少个岗位、多少个试验站)、需要沟通协调的人员较多,时间相当紧迫。原我所李开绵书记根据其对产业发展情况了解,果断决定上报了15个岗位和12个试验站,如期完成所有材料的上报,并于20093月成功获批10个岗位和10试验站。从这那刻起,品资所木薯研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也就是在同年,我所突破性地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一步二等奖,这是对我所乃至我院木薯科研多年积累的肯定,同时也是我所木薯研究的新起点!

在新的起点,新老木薯人开始新征程,其中原国家扶贫办主任吕飞杰研究员也倾心地将自己精力专注并参与到木薯产业的新旅途。他敏感地意识到,木薯产业发展离不开食品,于是他带来团队成员木薯叶、木薯粉加工特性和利用技术研究,研发系列木薯食品,包括木薯叶膨化食品、木薯叶固体饮料和木薯全粉,开创了我国木薯食品研究领域的先河,而木薯全粉制作工艺填补了我国木薯食品研究的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个让人兴奋的是,2009年,我所成功地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引进了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陈松笔的研究员,是我所首批获得“海南省创新创业人才”资助。他的到来给当时木薯研究中心注入新的活力,木薯蛋白质组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先后培养了5名博士、12名硕士研究生;也带动了我所对合作交流新篇章,不仅促使我所与巴西国农牧科学院成功建立的合作关系,共同木薯蛋白质组学研究,也促成我所与泰国农业大学广泛的合作,推动了我所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的深入开展选育中工作。而我,作为木薯研究的一员,也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科研和合作中,逐渐成长为一位熟悉木薯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木薯岗位科学家,这是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肯定与认可,也是实现我自身“木薯毒瘾”的良好平台。

时间来到2016年,面对新的五年计划,作为一名具有1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感慨领导、同事关心、关怀与关爱的同时,我下意识地告诫自己:学无止境,山外有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努力成长起来,在为品资所摇旗呐喊的同时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未来!

祝愿品资所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我与品资所”有奖征文,三等奖作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