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一个普通科研团队在热带农业科研潮流中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故事:
烈日下,随着大型挖掘机手臂的挥舞,红色的土壤渐渐分离,露出了胖乎乎的块根,人们都激动起来。最后,当挖掘机抓起完全被挖出的块根时,一大嘟噜牛大力让大家禁不住欢呼起来,26斤,才4年生的“热选1号”牛大力。
十多年前,在毛阳镇的路边上,我看到了土不拉几的一堆东西,像木薯,又像红薯,但很硬,被告知是牛古大力,那是第一次认识牛大力,山里众多药用植物的一种,很不起眼,也没有想到后来多年都与这种热带植物打交道。
2004年的一天,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对一段陌生的枝条,研讨工作计划。这一段枝条就是牛大力的,它开启了我们这个团队未来10多年的科技开发工作里程。
最初的研究当然是失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我们知难而进,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调整,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获得了无菌体系,并开始分化不定芽。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加快了,在3个月内,我们获得了牛大力快速增殖体系,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组培瓶里到田间,组培苗将完成从主要异养到自养的转变过程,是组培成功的关键。自认为有多年组培苗移栽经验的我们,都信心满满,一次性把几万株苗放到了大棚里,炼苗、清洗、移栽,等着它们成活。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一周后,所有的苗全军覆没!课题组召开紧急现场会,每个人都提出一个改进要点进行可行性讨论,迅速制定了又一个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新方案,几万株苗又种下了,大家每天都关注,不幸的苗头出现了,两周后,仅剩千余株。虽然又失败了,但存活的小苗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在后来的几年中,我们对技术进行重大改进十余次,终于把牛大力种苗移栽问题解决了。
组培苗虽然成活了,却如同新生的婴儿般脆弱,病虫害随之而来,成片的小苗腐烂死亡,幼嫩的叶片被啃食殆尽。大家的心都痛了。但我们不懂植保专业,只能求助于我院环植所的专家,谢艺贤老师对我们的事情非常尽心,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给我们制定了一套防治方案,连续三次使用,成效显著,对我们牛大力种苗的繁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种苗健壮生长,就快到农民的田间了,如何运输又成了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一直在实验室里与瓶瓶罐罐打交道的我们,只能到各类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合适的包装材料。牛大力苗客户也积极配合我们,模仿市场其他种苗的包装,提供了多种比较便宜的材料。然而,几万株苗装上车,长途运输后,差不多成了一车混合土,小苗埋在其中,拔出来精心培养,成活率也不到50%了。鉴于牛大力苗的培育成本高,周期长,我们决定采用价格稍高的易获取点材料进行包装。水果市场上一摞摞的塑料筐成了我们的目标,蹲守收购。随后的运输实例证明是成功的。牛大力苗终于可以平安到达农民的地头了。
作为一种没有人工栽培过的作物,一切从头开始。我们自己开辟了一小块试验地,种植了牛大力,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初步制定了栽培技术措施。同时,经常奔走于各个牛大力田间进行观察:在烈日下,指导种植户如何修剪,挥锹挖掘,观察块根发育情况。总结各地栽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最终集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牛大力高产栽培技术,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自此,我们用心开创的牛大力的产业终于要扎根热土了,希望它能插上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本文为“小作物,大产业”主题征文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