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面临的长期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进全球反贫困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非洲国家对中国农业发展成就深表钦佩,认为中国立足国内、用不到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对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具有借鉴意义。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全球缺粮最严重、需要粮食援助最多的地区。因此,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是中非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强中非农业合作顺应当前形势,符合双方现实和长远利益,也切合各自的国家发展战略。
木薯原产热带美洲,是世界3大薯类作物之一,有“淀粉之王”、“地下粮仓”和“特用作物”美称,其块根年产量约2.3亿吨,其中一半产自非洲大陆。世界上木薯全部产量的65%用于人类食物,是热带湿地低收入农户约8亿人的主要食用作物,是绝大部分非洲国家人民的口粮。木薯的主要用途是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块根淀粉是工业上主要的制淀粉原料之一。木薯产品用途和涉及领域广泛,已经成为与国计民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资源,随着各种深加工技术的逐渐成熟,木薯己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全球每年的贸易量达200亿美元。因此,积极开展中非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共同提升世界粮食安全水平,有着重要的实现意义。
1. 中国木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2010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指出:热带作物主要包括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等工业原料,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发展木薯产业,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先后出台许多政策,提出18.0亿亩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缓解粮食危机将成为将来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公斤,而木薯块根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膳食纤维,完全可以作为口粮,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粮食不足带来粮食供应压力问题。
1.2 是发展热带地区优势产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我国热区包括8省区200余个县,36个民族,3.17亿人口,面积48万平方公里,除了中心城市,多数属于山区,经济欠发达,农业所占比例高,贫困人口较多。木薯种植投资少,回收快,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可与其它作物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和种植业经济效益,也容易扩大种植面积,有利农民增收致富。
1.3 加强木薯国际交流合作,符合我国科技外交的需要
开展热作科技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是增进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友谊、提高国际上的影响力、实施农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部、科技部和商务部等部门的领导下,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最新先后为亚洲、非洲等40多个木薯生产国和地区培训技术人员600多人次,为刚果(布)、乌干达等非洲国家派出木薯援外专家。推动了我国热作外交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技 “走出去”和“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特别是“中非农业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非洲木薯产业的现状和作用
木薯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品种,大规模种植在旱灾时可以提供食粮,是非洲第一大粮食作物,非洲大陆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土壤肥力相对较贫瘠,存在季节性干旱气候;而木薯耐贫瘠、抗旱和高产等特性使其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经济作物,是应对其他作物歉收的重要储备或是在青黄不接的旱季时的可靠粮食来源。在非洲40多个国家有广泛种植,2007年种植面积约为1191万公顷,占世界栽培面积的64%左右,但产量只占世界的49%。块根年产量1亿多吨。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的木薯生产国有尼日利亚、刚果、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等。
非洲木薯生产集中在热带区域的中、西部,热带中西非各国经济中农业所占比例高,一般在50%以上,有7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但土地利用率很低,有大量的闲置土地,化肥、农药、农用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源严重短缺,生产技术条件薄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品收购、深加工和供货渠道;相应的扶持和鼓励农户种植的政策措施还未成熟。农业科学研究覆盖面十分有限。许多非洲农民仍使用未经改良的木薯品种。由于缺乏高产、抗病虫害、耐旱等特异品种和适宜的栽培管理技术,非洲木薯单产水平很低(约9吨/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不到其产量潜力的十分之一。非洲木薯生产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受制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消费方式,大部分木薯用于当地消费,而当地的市场需求有限,很难给予木薯生产发展以足够的拉动力。
3 中非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建议
中非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目前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中非农业合作面临资金短缺、地理遥远、消费文化差异、基础设施落后等。此外,非洲有着良好的土壤、地貌和气候等种植条件,适合于发展集约化和商业化木薯生产。而我国具备精耕细作的传统,在木薯种植、化肥、灌溉设施和品种研究方面均具有优势。因此,建立中非能源木薯和食用木薯产业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增进中非木薯产业科技界的相互了解,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共同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3.1 设立中非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金及项目
建议中国政府设立中国和非洲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金及项目,以科技发展基金为保障,开展合作项目为载体,增加科技投入和科研项目运作,促进中国和非洲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性开展。同时,将中国-尼日利亚木薯产业科技合作列入中非经济合作计划背景之下,发展对方迫切需求的粮食保障与生物能源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合作计划,运用科技促进中非木薯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具有技术输出优势的中非合作模式。
3.2 制定科技成果“走出去”相关政策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我国木薯产业科技相关的科技成果“走出去”。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下,对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质廉价生产资料、先进生产加工工艺、技术设备等输出,国外木薯种质资源、木薯原料、加工产品等引进,海关等部门在审批手续等方面要予以适当优惠政策,并根据有关协议给予非洲木薯干等产品的进口优惠关税待遇。同时,为有效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国家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并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鼓励我国有关企业走出去,扶持其参与木薯合作开发,为我国企业投资非洲木薯种植和加工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3.3 定期开展中非木薯科技产业国际高端研讨会
建议由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牵头,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最新组织、策划和举办中国和非洲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高端研讨会,双边科技人员、政府和企业代表就木薯良种培育、良种化、病虫害防治、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缩短生产周期、块根去毒、保鲜、远途海运包装防腐、加工增值、降低生产成本、新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信息对接,在高端研讨会中形成双边木薯产业科技交流和合作的新领域和新模式。
3.4 将中非木薯科技产业合作与交流纳入援非农业计划
建议在农业部的援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计划中,在非洲最大木薯生产国尼日利亚设立针对能源木薯及大型燃料乙醇加工的示范基地,利用在尼日利亚已经逐渐成熟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发展高产高效木薯生产样板,策动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能源原料基地。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从非洲进口木薯干等加工产品,满足我国淀粉工业和燃料乙醇加工原料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针对非洲木薯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积极寻求向非洲木薯种植商和加工商提供农业机械设和食品加工设备,通过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拉动和促进中非木薯产业科技的合作和交流。
3.5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机制
加强中非农业部门间的交流和木薯科技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非农业合作机制。重点支持技术转移项目,使非洲国家建立本土的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中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单位与非洲国家对口单位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派遣木薯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非洲国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接受非洲国家农业专家和学生来华接受学位教育和中短期培训。中国用自己的行动对非洲国家肩负起大国的责任,但单纯经济援助解决不了非洲自身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要帮助非洲自主发展,要实现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双赢,就要实现由“经济援助”向“技术转移”的转变,建立以技术转移有关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转移和技术研发平台,培养当地技术人才,促进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小作物,大产业”主题征文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