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孩子做榜样】润物无声

  作者: 未名   来源: 人事处 何忠曲  日期: 2016-07-04   点击:        打印  ] 我要分享
    中国儿童教育家孙静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父母个人的范例,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一、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孩子那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待人接物方式等等,他们会把你平时的一举一动真实无比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有的家长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从来不要求自己学习,既不读书也不看报。因为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可当孩子在自己房间学习的时候,家长却往往靠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着电视,一边拿着遥控器换着频道,一边从门缝里看孩子是不是在认真学习,嘴里嚷嚷着:“要认真写啊!”,完全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好像家长对于孩子来讲只是一个管理者,只需要监督孩子学习。
 
    有的家长常说:“我们也没有多少文化,也辅导不了孩子”,可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言行来影响孩子啊!也许我们的知识不足以辅导孩子,但我们可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读读书看看报,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啊!要知道,决定孩子成长的不是父母的监督和管理,而是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如果父母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天天向上,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启蒙老师。我觉得,爸爸、妈妈要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机会,抓住教育契机。如:我逛动物园时教女儿认识动物及动物有关的知识,看晚报时给她讲几个小故事或几幅漫画,离家回返路上请她叙述当天感兴趣的事情,睡觉前听听音乐磁带等。再如:因量词的抽象所致,孩子对量词的掌握难度较大,准确性不高。我尝试将晚上安排“半小时制”,如:半小时讲故事,半小时画画等。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马上提高了很多。生活中随机教育也很重要。一次,我带孩子散步时,一孩子说“妈妈,我发现了前面有一个大母鸡。”我说“一只大母鸡”,她马上模仿说:“我在前面发现了一只大母鸡”,再往前走,我们又看到了三只母鸡,这一次她和大家都在兴奋的嚷嚷:“快看,那儿有三只大母鸡。”类似此类生活中纠错和认知学习,我经常尝试,孩子在自然状况下不知不觉学会并巩固了许多知识。我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并举一反三地给他讲了量词的使用,使孩子对量词的概念有了正确的了解,也在后来的使用中越来越正确了。
 
    二、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先成长起来。
 
    1、正确处理玩与学的关系。在学与玩中,学是必要的,玩则是更需要的,我们成人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固定在书桌上认真学习,而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越好,但事实上,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压抑孩子娱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是不会兴趣盎然的做其他事情的。我们应看重玩耍游戏。一方面我们可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需要适时适量地给孩子们购置必备的玩具,让孩子通过玩玩具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比如:玩播片可以锻炼组合能力,培养立体感,增长几何知识;玩乐器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灵活程度,陶冶艺术情操;玩游戏机可以锻炼头脑反应速度,发展思维提高应变能力。当然,更多地时候我们可以创设环境,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制玩具,享受快乐;另一方面,我们父母可以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让孩子在自然中陶冶,在社会中干练,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调节等多种智能。如我的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在地上捡东西。有一次,她和同伴在户外玩。她抓了一只毛毛虫非常有兴趣的来找我们,同伴的妈妈说“哎呀,毛毛虫长得真难看,弄到身上痒死了,有什么好玩的!”,孩子们瞬间索然无味,我立即放下手中事务,仔细看着瓶子里的毛毛虫并兴奋地和孩子一起来看看这只可爱的毛毛虫,而且还就毛毛虫向孩子讲蝴蝶成长的整个过程,并带她们去书店看那里有关蝴蝶的图片展。孩子们因此爱上了观察各种昆虫和小动物。
 
    2、正确处理约束与自由的关系,富教育于顺其自然中,别让孩子太听话。
 
    幼儿期的孩子,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太出格,承认不要限制太多。过多的约束则严重制约了孩子的探索自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我的女儿2岁8个月的时候,她把太阳画成蓝色,然后说画的是海里的太阳,把自己吃的食物倒进玩具恐龙的嘴巴里说喂恐龙吃药,玩弄植物边叶木上的昆虫吐的白泡泡,被她想象成是给小树夹夹子等等。我们要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的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性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创造是一种个性化能力,创造力是不能培养的。是孩子们在所谓“不听话”“胆大包天”甚至“无法无天”的无谓尝试中顺长自然磨合出来的。我们在教育尺度中正确处理约束与自由的关系,为孩子提供机会。
 
    3、正确处理灌输与引导的关系,富教育于兴趣中。
 
    孩子年龄小,认知少,生活经验不足。必要的基本常识特别是生活要靠成人大量耐心的灌输,大人不说不讲 ,自然发展是不行的。但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在具体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引导了兴趣的同时,我们可以超过合理的灌输教授孩子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譬如:当教育朗读一篇优美的风景散文,每个孩子脑子里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表象为突破,表象孩子头脑中的影象是具体的,形象的。孩子在脑子里储存是听大人说教而来的吗?当然不是。表象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引导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去参加公益活动,去郊外游玩,让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记忆。
 
    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生存技能,我们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和电脑。我们用常识的语言鼓励孩子么在生活中使用它们,我们骄傲的发现,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机修师。黑格尔说:兴趣是因人步入成功的一把钥匙。
 
    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我们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
 
    4、正确处理强迫与尊重的关系富于教育民主中。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在孩子认知较少的幼儿阶段,我们需精心呵护。当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初步发展时,我们要重视,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作出决定。教师和家长主要是给孩子信心,教会孩子能力,引导孩子怎么进行选择,大不强迫、不包办,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
 
    “身教胜于言教”,要教育好孩子,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家长先成长起来,注重自身的修养,要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辅导、指导、督促或说教,而是自己的言谈举止。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说,父母在孩子幼小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比给予孩子任何财富都更为重要!    
 
(“我为孩子做榜样”有奖征文,优秀奖作品)                                                                                                                                        
 
Baidu
map